流感和新型肺炎肆虐,除了口罩,很多人都想買部可以殺菌的空氣淨化機,但市面空氣清新機五花百門,究竟應如何選擇?是否比較CADR值(空氣淨化效率)、濾網品級、活性炭量就可以?醫療級的就是好?一部國家安全級的空氣淨化機,又有什麼特別?
郭日聰(Apollo Kwok)是香港少有的環境工程師,主修空氣學,二十年前畢業後加入一家芬蘭的空氣淨化科技工程公司,一直致力研究空氣淨化的解決方案。該公司為芬蘭的軍方、機場、醫院提供顧問服務,供應諸如被毒氣襲擊等緊急情況下的應變設施。商用解決方案主要處理興建隧道和樓宇時的空氣問題,近年甚至連印鈔廠也需要他們的服務。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,該公司直至2016年才開始發展家用市場。
風扇最重要
郭日聰指出,一般人購買空氣淨化機時,會留意濾網質量和活性炭量等指標,但很多時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部件,就是入面的風扇!
「無論機內的濾網和活性炭有多厲害,都要靠風扇推動整個室內的空氣流動,才能將空氣收入淨化機內進行淨化,而病毒因為太微小,會付在較大的塵粒上被運載,就好像乘船一樣,如果機內的風扇不夠強,根本推不動這些塵粒。」
和主機分離的監測器
另一個重點是監測器。「現在很多空氣淨化機都有內置的監測器,機上有指示燈顯示空氣狀況;然而,如果監測器是內置,它只能監測到淨化機附近的空氣質素,不能反映整個房間的實際空氣質素。」郭日聰指出。
所以當郭日聰和團隊開發一部家用空氣淨化機時,第一要確保內置風扇夠強,第二要監測器和主機分離,用家可以將監測器放在房內任何角落,監測到該位置的實時數據,而監測器和主機以藍牙連接,可以按數據自動調節主機的速度。
另外,監測器的內置智能系統,可以根據收集的數據計算濾芯的折舊狀況,提示換濾芯,而非單憑使用時間。「濾芯的折舊速度和使用的環境有極大的關係,例如我一位客戶在地鋪,幾個月便需要更換濾芯,但一般家庭便不需要。有了實際的指標在濾芯真正需要換時才換,這樣比較環保,也確保健康。」郭日聰說。